Monday, May 19, 2008

灾后重建

1)

http://architectureforhumanity.org/

2) ABBS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336484579&sty=1&tpg=1&age=0
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近8级大地震,地处成都的ABBS办公室,文件鼠标散落一地,幸无人受伤。接下来的几天中,每天1000次的余震,相信已经让震区的每个人更加习惯面对危险、更加团结和坚强。
不断有热心ABBSer提出由我们组织募捐并直接送达重灾区。通过两日来的咨询及都江堰灾区实地援助调查,我们得悉:除了在国家注册的非营利组织,个人与公司帐号不宜用作公开对灾募捐。同时,由于此次受灾面广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者估计超过5万人,垮塌房屋预计将在1000万平米以上。因此即使集中我们所有善款并亲自送达,也将仅能救助很小一个“点”。
故我们考虑,当前现金及物资捐助仍建议通过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大型组织进行。而在ABBS上,我们希望更能充分的发挥100多万ABBSer的专长,以设计、建造为主,来为震区灾后重建的工作提供援助,从而能从一个比较大范围的“面”上来帮助灾区。
所以我们请每一个希望参与灾后重建的设计师、施工人员,每一家希望为灾区提供帮助的设计公司、建筑公司、建材公司等,从今天起与我们联系报名。以便在废墟抢救工作完成之后,我们能与四川当地快速达成联系,具体完成每一栋建筑的重建工作。
可能的工作范围包括:
1、当前部分建筑、桥梁的抢修。需要建造师、项目经理、道桥专业人员。
2、稍后的轻灾建筑治理、临时建筑设计建造。需要设计、结构、施工等各专业人员。
3、重建县市镇的规划、城市设计。需要城市规划人员。
4、大量各类建筑的重建。需要设计、结构、水电等各专业人员。
【个人报名】
先行无偿参与重建设计或现场工作,经济自理。
力所能及为受灾对象募集资金填补缺口。
·请包含姓名、ABBS注册名、联系电话、QQ/MSN/Mail、年龄、职业、专长、经验等。
【公司报名】
先行无偿参与重建设计或现场工作,经济自理。
积极为受灾对象募集资金填补缺口。
对政府拨款的较大项目,有权选择全部或部分捐献设计费。
建材公司捐献或垫支建筑材料设备。
·请包含公司名称、联系人及电话、QQ/MSN/Mail、公司规模资质、专长、过往业绩等。
报名电话:028-87336420,87367211
报名邮件:abbs028@tom.com

 

Further Readings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05/hongkong080518o.shtml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明报报道,天灾?人祸?浩劫后不少人心中都有个问号。地震前刚好在四川完成地质调查的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龙生表示,中国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重地震预报,曾动员学生留意地下水变化,但改革开放后反而停止,地震预报工作较30、40年前退步。有专家亦指出,出事的汶川本身经常发生大型地震,不适合城?建设。
  唐山震后动员学生留意地下水
  去年在四川完成长达3年地质研究的陈龙生,昨日在香港电台《香港家书》中表示,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内地曾动员全国中小学生,每日观察学校的井水水位和水质的变化,以监控地震,但数年后内地改革开放时便停止了动员。
  他忆述在四川研究地质时,由成都起步,经都江堰进入汶川地区,沿途公路都是依河而建,另一边却是悬崖峭壁,该处松散的沉积岩层又容易塌方,相信地震中通往灾区的道路应因塌方而完全堵塞,重型机械不能进入灾区。
  “中国近几年虽然经济起飞,但城乡之间生活质素差距却增大……两地的地形和人文条件恍如两个世界。”陈说,已极为现代化的成都,一般建筑物应合乎抗震要求,但一过了都江堰市进入龙门山,所见的都是一些古旧破落的村落,肯定没有任何抗震准备。
  陈龙生慨叹,从事地质工作要有好的理科基础,更要到野外受天气煎熬,愈来愈少学生有志投身,现在差不多全球都在闹地质学家荒。
  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张利民在港台《星期六问责》中则指出,虽然今次地震威力暂时难以评估,但在1976年8月四川内亦发生了烈度超过10度的地震,30年代亦有类似地震发生。
  建筑物增一度防震 成本增两成
  现时内地法律规定,地震带的建筑物,要基本符合7度的防震标准,远比10度为低,恐是大量楼房倒塌的原因。
  但他解释,建筑物每增加一度的防震能力,建筑成本就要增加两成,而要达到9级、10级的防震能力,成本增幅巨大,而基本上10级地震带只可建筑必要基建(如公路),未必适合建。
  他称内地应考虑重新评估川西地质条件,再检讨建筑物防震能力。

 

 

日本媒体5月20日刊文称,中国四川大地震中倒塌、受损的房屋共计约2678万户。虽然过去也曾发生过大地震,但中国的建筑抗震标准不足日本的一半,据称还有很多陈旧建筑的抗震强度更低。有的专家认为,日本有必要向中国传授先进的抗震技术。

  日本目前的抗震标准根据地基强度及建筑构造而有所不同,据国土交通省称,其基本标准为能经受住300~400伽(gal)的地震加速度值。阪神大地震的地震加速度值为800伽。

  熟悉中国防震情况的首都大学东京的地震工学教授岩楯敞広介绍说,中国于2001年制定了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伽,上海为100伽。发生本次大地震的四川省的标准较低,成都为100伽,重庆、绵阳和德阳仅为50伽。

  岩楯教授还指出:“与日本相比,中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地方上的老房子几乎没有使用新的建筑技术。”

  致力于日中交流事业的建筑家團纪彦表示,“应向中国提供成本低效果好的抗震技术”,并指出日本研制出的“SRF技法”能对将要倒塌的建筑物起到支撑作用。该技术通过在建筑物支柱上缠绕聚酯纤维带而起到加固作用。團纪彦已通过日中交流文化协会发出电子邮件表示希望提供技术,据称中方已回信表示将对加以研究。

No comments:

About Me

Pudo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a
Project manager